[台灣新聞雲報]記者王俊欽/台東報導

歷經十年的學術研究與實務推廣,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張育銓教授終於成功將荖葉(荖藤葉片)從長期被誤解的「致癌物」名單中解放,114年10月30日獲得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可為合法食品原料。這項突破性的成就,不僅為臺東最大的農業經濟體注入新的發展契機,更可能挽救一萬名農業從業人口的生計。
荖葉是臺東產值最高、就業人口數最多的農業項目,年產值高達60億元,規模超過釋迦和水稻。然而,長期以來因與檳榔一同食用,荖葉被衛福部歸類在致癌行列,農業部也將其列入「不鼓勵、不輔導、不禁止」的「三不政策」之一,使得臺東的荖葉種植面積從全盛時期的2000公頃,歷經天災與政策鼓勵轉作後,如今萎縮至僅700至800公頃。

張育銓教授強調,荖葉本身屬於胡椒科植物,在東南亞地區使用已久,其成分甚至有利健康,也可用於調味。多年來被視為「致癌物」,過錯並不在荖葉本身,而是因民眾嚼食檳榔時將荖葉一同食用,使荖葉形象上被「綑綁」,遭到一視同仁的誤解。隨著吃檳榔人口逐年減少,荖葉產業面臨加速沒落的危機,直接衝擊臺東經濟與就業,特別是低技術門檻的中年採葉工與疊葉工,很難在臺東找到二度就業的機會。

面對產業轉型的迫切需求,張育銓教授展開長達十年的研究計畫。他先後前往15個國家進行觀察與研究,確認荖葉在國外飲食與生化市場的發展與合法使用狀況。隨後結合農業部農糧署、農業試驗所、農業藥物試驗所、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等單位,從事深入的科學研究和動物實驗,歷經三次申請,終於成功將荖葉從致癌物名單中除名,正名為合法食品原料。

目前通過認可的是荖藤(Piper betle L.)雄株葉片的乾燥使用方式,乾燥、磨粉後可以像胡椒般作為調味料使用。下一步,張育銓教授計畫從事熟荖葉的實驗研究,期望開創荖葉更多元的應用範圍,進一步提升荖葉產業的附加價值。為了讓產業界更了解乾燥荖葉對產業發展的影響,張育銓教授將持續以其廚藝專長研發不同料理形式進行推廣;同時,他也鼓勵農民生產高品質荖葉,以符合食品與生化市場的期待標準,開拓國內外市場商機。透過張教授的研究成果為荖葉產業帶來轉型契機,更展現高等教育透過學術專業解決地方實際問題,為在地產業發展開創新局的典範價值。
這篇文章 從「致癌標籤」到合法食品原料,臺東大學教授翻轉荖葉命運 是由 台灣新聞雲報 提供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