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市早苗的豪賭正逼台灣站上火線

編輯中心

日本政壇長年流傳一句政治口號:「台灣有事,日本有事」原意本是一種地緣安全共同體的強調,然而近來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的相關言論,卻讓這句話衍生出全然不同的戰略風險。事實上,從區域情勢的總體觀察來看,「日本有事,台灣未必有事」,才是更貼近現實的判斷。問題在於,高市早苗以其缺乏外交與國防決策歷練的背景,將這句口號推向一種高度政治化、甚至危險性的方向。

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(圖/翻攝新華社)

缺乏安全戰略經驗的首相

一般而言,日本歷任首相在成為內閣首長之前,多曾擔任外務大臣、防衛大臣,或至少歷練過這兩個部會的副手。但高市早苗並無相關經驗。這並非形式上的不足,而是決定國安戰略判斷的重要基礎。也因此,她對日本自衛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間的實力差距缺乏基本認知,對當前東亞軍事情勢的理解亦顯不足。

在國會上,高市早苗聲稱「台灣有事,就是日本有事,就是日本的存亡危機狀態,因此自衛隊得以行使集體自衛權」。這段話被日本前首相石破茂視為「歷任首相從未跨越的紅線」,並非因為其政治立場與台灣有何差別,而是這種表述直接涉及日本戰後和平憲法的根本變動,甚至提供了未經討論的「開戰正當性」框架。

日本的戰略盤算與誤判

日本歷來希望藉台灣議題強化日美同盟的凝聚力,同時推動解禁集體自衛權、修改和平憲法,甚至提升自衛隊的軍事地位,使日本走向「正常國家」之路,這並非秘密。然而,高市早苗將這一系列目標透過極端敘述「一次到位」,反而引發了國際反效果。

美國總統川普以「中國是美國的好朋友,不像有些盟國佔盡便宜」暗示不認同日本的冒進;俄羅斯則明確表示,日本不必再對「北方四島」存有幻想,並加大軍事部署。種種反應顯示,日本若以台灣議題作為推動軍事正常化的槓桿,可能面臨原本企圖迴避的地緣壓力全面回潮。

高市以拉近與朝鮮的關係作為補強策略,但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直接以「歷史侵略與血債須償」回擊,亦顯示日本外交空間的尷尬。接著,中國派遣多艘軍艦穿越大隅海峽、宮古海峽,並以中英日等語言發出警告;俄羅斯亦派核轟炸機巡弋日本周邊空域。這些舉動使日本防衛部門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。

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(圖/翻攝新華社)

民意的熱情與政策的冷靜

值得注意的是,高市早苗的強勢表態,反而在日本國內獲得高達八成以上的支持。這一現象並非難以理解:在地緣緊張的大氛圍下,強硬言辭最能迅速引發象徵性的「安全感」。但民意的熱情並不等於戰略的正確方向,尤其在涉及國家戰爭與和平的議題上,更需冷靜與專業判斷。

日本若以情緒化對抗情勢、以象徵性語言挑戰敏感紅線,最終付出的代價往往是人民。正因如此,領導人的責任不在於迎合情緒,而在於維持穩健、避免誤判。

台灣的選擇與領導人的責任

台灣在此脈絡中同樣面臨重要抉擇。兩岸關係雖然仍存在深度緊張,但仍有包括「和平協商」「司法協議」乃至「經美國居中協調的談判」等多種和平途徑。台灣不必也不應自我推向武力對抗的唯一選項。

然而,一旦日本因誤判而引爆區域危機,台灣是否將被捲入,同樣取決於自身領導人的判斷力。國際媒體曾將賴清德形容為「魯莽的領袖」,台灣更須警惕:面對高度不確定的東亞情勢,任何缺乏準備、缺乏專業或情緒化的決策,都可能將整個島嶼推向危險邊緣。

領導人必須回答的不只是「台灣要不要戰」,更是「台灣能不能避免戰」。台灣需要的不是賭徒式的決斷,而是嚴謹的策略、冷靜的風險評估,以及對人民生命最負責任的選擇。

避免把自己推向懸崖

當日本以台灣為「口號上的戰略支點」之際,台灣更應避免成為他國戰略盤算的工具。日本是否誤判、是否被情緒驅動,固然影響區域情勢;但台灣領導人的智慧,才是真正決定台灣是否被捲入戰火的關鍵。

台灣不該被動等待「台灣有事」的發生,而應主動確保「台灣無事」成為可能。唯有如此,才能避免被推向深淵,並維持自身的最大安全空間。(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)

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※

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: 高市早苗的豪賭正逼台灣站上火線

關鍵字

廣告贊助

最新消息

廣告贊助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