喊獨不獨 談統不統 臺灣何往?

編輯中心

臺灣曾於1990年代制定「國家統一綱領」,但實際執行始終停留在形式層面。國民黨歷來雖口稱「追求統一」,卻在實際操作中偏安一隅,逐漸固守「獨臺」路線;民進黨則在選舉中強調「抗中保臺」與「臺灣獨立」,然而自掌握中央政權以來,亦從未真正推動法理獨立。兩黨言行落差顯示,其實都在維持一種曖昧平衡。結果,社會輿論逐漸被導向「維持現狀」的主流共識,這本身反映了臺灣政治的矛盾與民眾的無奈。

在對外政策上,國、民兩黨皆展現對美國的高度依附。無論藍綠執政,皆配合美方要求,放寬含萊克多巴胺的牛肉與豬肉進口規範(前者由馬英九政府開放,後者則由蔡英文政府放寬)。在健康風險尚未完全釐清的情況下,政策仍優先順從美方意志,難免引發社會質疑。

示意圖

更值得注意的是,依據維基解密公開的美國在台協會(AIT)外交電文,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曾向美方透露黨內動態,並自認在2008年立委選舉中居功甚偉。相關內容若屬實,不僅顯示政黨領袖對美方報告的慣例,也反映了臺灣主要政黨在面對重大戰略議題時,皆存在向美國「背書」的現象。

事實上,臺灣獨立運動的發展也與外部力量密切相關。部分史料顯示,日本右翼與美國民間組織長期對臺灣本土運動給予聲援。美國前司法部長羅伯特·甘迺迪卸任後,曾主持「羅伯特·F·甘迺迪人權基金會」,鼓吹全球人權運動,並促成多國政治人物交流。民進黨內部人士如史明、張燦鍙等人,也在這種國際網絡中獲得一定支持。這些互動,顯示臺灣政治並非單純的本土動能,而是與國際環境高度交織。

另一方面,臺灣長期在軍事與安全議題上高度依賴美國。歷屆政府不僅投入巨額軍購,卻鮮少對交貨時程與條件提出質疑,更允許美方人員進駐相關單位,顯示政策上近乎「全盤接受」。在此氛圍下,無論兩岸關係是緊張或和解,臺灣都難以在未經美方同意前採取自主行動。

這種對外高度依附,也對兩岸互動造成掣肘。雖然兩岸同文同種,但政治互信不足,加上資訊環境被高度建構,導致臺灣社會長期存在「訊息繭房」效應。然而,隨著部分民間交流增加,尤其網路媒體與旅遊經驗的影響,部分民眾對大陸的認知逐漸出現轉變。近期,主張統一的國民黨人士在黨內選舉中獲得一定支持,即可視為這股變化的縮影。

示意圖

總體而言,國民黨與民進黨在兩岸與對美政策上的共通點,遠大於表面上的分歧。兩黨皆以「維持現狀」作為核心策略,卻在不同話語下操作選舉。隨著國際局勢變動與兩岸民意的轉換,臺灣的未來路徑仍充滿不確定性。若臺灣政黨無法擺脫對美依附,恐怕難以真正掌握自身命運,更遑論在兩岸問題上展現自主性。(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)

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※

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: 喊獨不獨 談統不統 臺灣何往?

關鍵字

廣告贊助

最新消息

廣告贊助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