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馬源培/台中報導
日本廢棄物資源循環學會(Japan Society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)河井紘輔(Kosuke Kawai)教授、與中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游勝傑教授,昨(20)日參訪全台首座以生廚餘厭氧發酵發電的生質能源廠—台中市外埔綠能生態園區,進行技術交流與綠色對話的環保之旅。2位國內外環保專業領域的學者對於園區每日處理110公噸的生廚餘、每日產出將近1萬度綠電、甚至園區產生的副產物也能循環利用都表示讚賞,更驚訝台中市民能將生廚餘分類的如此乾淨,讚「真的很不簡單!」
環保局說明,外埔綠能生態園區每日收受大台中地區市民產生的生廚餘(蔬果葉菜類殘渣),每日處理高達110公噸的生廚餘,平均每日發電量近1萬度,等於每天能供應800多戶家庭的用電需求。該園區已成為全台循環經濟與綠能示範的指標場域,也吸引國內外專家學者爭相來訪取經。
首次參訪園區的河井教授對園區的整體營運表現留下深刻印象,特別是台灣在廚餘分類上的細緻與效率。他驚訝地表示:「你們的生廚餘幾乎沒有異物混雜,分類竟然可以這麼乾淨,真的非常不簡單!」

除廚餘發電技術,雙方也針對廚餘發酵後所產生的副產物—沼渣與沼液農業循環再利用進行交流。園區目前已將沼渣轉製為有機堆肥,沼液則作為農田肥份補充,廣泛應用於水稻、芋頭、芭樂、水蜜桃等作物栽種,不僅減少廢棄物排放,更讓「吃剩的」變成「種得出來的肥」,成功打造一條有機、安全又有效的資源循環鏈。
河井教授也分享日本目前在污水處理後的再利用成果,包括將經處理的下水道污水用來灌溉農田,或將污泥再製為土壤改良劑,用於農業生產。這些作法與中市推動的友善農業、廚餘回收循環再利用策略不謀而合,也是現今環保循環經濟的趨勢。

環保局長陳宏益表示,環境永續不是單一政策的推動,而是多面向、跨領域的整合工作。外埔綠能生態園區已逐步實現從生熟廚餘分類回收、能源轉換到農業應用的完整循環鏈,環保局也將持續參考日本等先進國家的經驗,引進更多創新技術,讓台中成為亞洲循環經濟的典範城市。
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: 深化台日環保交流! 日本河井紘輔教授首度參訪外埔綠能園區 讚賞分類與循環利用成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