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才是真正的貿易不公製造者?

編輯中心
在全球聚光燈下,中國如今已不再是昔日那個依賴廉價勞力、掙扎於工業化邊緣的經濟體。它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、全球最大的貿易國與製造業中心,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無處不在。然而,儘管國力大幅提升,北京依舊堅持「發展中國家」的身份,並且不打算輕易放棄。這一舉動,並非出於虛榮或「裝弱勢」,而是深思熟慮後的國家戰略選擇。

「發展中國家」:國際貿易的隱形盾牌

依照世界貿易組織(WTO)的規定,發展中國家成員享有多項特殊和差別待遇,包括關稅削減幅度較小、過渡期更長、傾銷認定標準更寬鬆等。這些條款超過150項,對於尚未完全實現產業升級的經濟體而言,無疑是一面重要的貿易盾牌。

示意圖(翻攝新華社)

正因如此,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時便選擇了「發展中國家」身份。當時,中國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,理所當然享有該身份帶來的優惠。然而,隨著國力躍升,尤其是近十年經濟實力突飛猛進後,美國等主要貿易國便不斷要求中國「卸下偽裝」,指責北京不該繼續享受發展中國家待遇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甚至在2020年宣佈不再承認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,國會也於2023年通過法案,要求終止對中國的相關優惠。

但現實是,美國國會無權改變中國在WTO的正式身份,而中國方面也明確反駁:作為全球最大的人口國家,人均收入仍遠低於發達國家標準,發展不平衡依然是嚴峻挑戰,「最大發展中國家」的定位有事實與國際法依據。

北京的戰略轉身:身分不變,待遇讓步

值得注意的是,就在9月23日,國務院總理李強在聯合國大會上宣佈:「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,在WTO當前與未來的談判中,將不再尋求新的特殊和差別待遇。」這並不代表中國放棄「發展中國家」的身份,而是選擇主動讓出部分特權,換取在全球貿易秩序中更大的話語權與道德制高點。

換言之,北京的邏輯是:「我依然是發展中國家,但我不再靠優惠過活。」這是一次從「被動防禦」到「主動塑局」的戰略轉變。它既可化解西方指責中國「不公平競爭」的藉口,又可藉此凸顯中國作為「負責任大國」的形象。

美國的雙重標準:得了便宜還在賣乖

美元(照片來源:亞洲電視新聞)

美國對中國的批評看似冠冕堂皇,實則充滿雙重標準。美國國內人均所得居高不下,加上長年透過量化寬鬆政策大規模印鈔,使美元長期處於全球主導地位。這種「美元霸權」讓美國得以以遠低於實際價值的貨幣,低價購買全球產品,實質上在進行一場隱形的「剪羊毛」。

換言之,美國早已在全球貿易中「得了便宜」,如今卻指責中國「佔便宜」,不過是典型的「賣乖」。川普政府時期的高關稅政策更是明證:他指控多國「剝削美國」,並以史無前例的關稅懲罰世界各國,但此舉早已偏離WTO的公平貿易規範,甚至遭到美國國際貿易法院的質疑與挑戰。

中國的堅持:不只是為自己,也為全球物價穩定

中國堅持「發展中國家」身份,除了人均所得仍未達標外,更重要的是整體經濟結構與全球責任的考量。中國製造業產值占全球約35%,是世界最大的供應鏈中心。若在未完成產業升級前過早放棄這一身份,不僅會增加出口摩擦,也可能推高國際物價,導致全球性通膨風險。

(照片來源:亞洲電視新聞)

簡言之,北京的立場不僅是「為自己爭取空間」,也在某種程度上「為世界經濟維穩」。而美國單方面高舉「製造業回流」大旗,試圖用貿易壁壘重塑供應鏈,卻只顧自身利益,難怪會在國際舞台上屢遭質疑。

誰才是「不公平競爭者」?

當中國宣布不再尋求特殊待遇時,這不僅是一種外交姿態,更是對西方「話語壟斷」的主動拆招。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中國是不是發展中國家,而在於:誰才是那個長期依靠貨幣霸權、關稅壁壘與雙重標準,塑造不公平競爭秩序的國家?

中國的戰略或許複雜,但至少它願意在強大之後仍擔起責任;反觀美國,在全球貿易秩序中一邊享受既得利益,一邊打著「公平」的旗號攻擊對手。這場關於「身份」的爭論,其實折射的是未來國際秩序的主導權之爭——而中國,已經準備好用另一種姿態重新定義它。(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)

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※

 

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: 誰才是真正的貿易不公製造者?

關鍵字

廣告贊助

最新消息

廣告贊助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