響應10月1日世界素食日 黃詠雪博士首推「桌碳」理念──以餐桌實踐碳中和 友善地球從飲食開始

新聞策劃編輯部
記者李婉如/綜合報導

在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此刻,如何減碳、實現永續,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。中華全球蔬食協會創會理事長黃詠雪博士,長年投入推廣蔬食運動,並於2024年首度提出創新理念「桌碳」,呼籲社會從餐桌開始,實踐碳中和。她同時以「世界友善日」友善大使的身分,呼籲大眾友善健庚、友善動物、友善地球,讓每一份飲食選擇都成為守護未來的重要行動。

黃博士強調,素食並非僅是飲食選擇,而是一種對健康、環境和動物友善的生活方式。早在創立中華全球蔬食協會之初,她就以「蔬行全球,讓愛飛揚」為宗旨,致力將個人的實踐轉化為社會影響力,讓更多人理解「吃」的背後,與地球命運息息相關。多年來,她走訪校園、社區及國際論壇,分享素食與環保的關聯。她常引用一句話:「一日三餐的選擇,就是改變世界最快的方式。」這句簡單卻深具力量的信念,讓更多人理解:少吃肉、多吃蔬果,不只是健康。

圖:中華全球蔬食協會在上海主辦ESG論壇,黃詠雪博士演講吸引關注。圖/中華全球蔬食協會提供

飲食,更是對地球的承諾。有一次在小學演講時,黃博士播放紀錄片「地球在哭泣」,一名孩子天真地對她說:「老師,我今天聽了您的故事後,要開始友善動物。原來少吃雞腿就能讓地球降溫!」這樣的回饋讓她深刻感受到,餐桌選擇的力量能夠跨越年齡,甚至影響整個家庭。

在2024年,黃博士於「世界素食日」正式首度提出「桌碳」(Table Carbon)理念。她指出,每一道菜餚背後都有碳足跡,而提高素食比例,是最快速、最有效的減碳方式。

「桌碳」正是「餐桌上的碳排放」,象徵著每個人都能從飲食選擇出發,為碳中和盡一分力。她進一步解釋,國際上常聽到綠碳、藍碳、黃碳、黑碳 等名詞,但這些概念多著眼於能源、森林或產業層面,對一般人來說較為遙遠。而「桌碳」則直接連結每個人的日常生活,人人都能從「一天一餐素」開始,實踐碳中和。

根據綠色和平研究,一位台灣人只要一天不吃肉,就能減少2.4公斤二氧化碳排放;若全台灣2,300萬人一起響應,一天就能減少超過56,000公噸的排放量。她強調,這樣的力量不可小覷,當「桌碳」逐漸成為全民共識,將能有效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第3項健康與福祉、第12項責任消費與生產,以及第13項氣候行動。

圖:中華全球蔬食協會邀請「世界Vegan健美冠軍」校園演講,獲得熱烈回響。圖/中華全球蔬食協會提供

黃博士相信,推廣「桌碳」必須結合教育、政策與企業行動,才能發揮最大影響力。她透露,未來將爭取在學校課程中納入「桌碳教育」,讓孩子從小理解飲食與環境的關聯,並進而影響家庭。她也計畫撰寫白皮書、發表國際期刊,並推動跨國合作,讓「桌碳」成為全球通用的環保新詞彙。

在企業領域,黃博士也提出具體建議。例如:員工餐廳可設置素食專區,或推行「每週一天蔬食日」,不僅能有效減碳,還能成為ESG報告的亮點,展現企業在環境與社會責任上的承諾。她指出,這樣的做法不僅符合趨勢,更能帶動員工健康與向心力。

除了推廣蔬食與桌碳,黃博士也以「友善大使」身分,積極推動「世界友善日」理念。她認為,「友善」不僅是對人的態度,也應該延伸到對動物、對大地、對整個地球的善意。「桌碳就是友善精神的延伸。」她說,「從友善自己的健康,到愛護動物、守護地球,都能透過餐桌上的選擇來實踐。」因此,她呼籲社會大眾在世界友善日,不僅要展現人與人之間的善意,更要透過飲食的友善,推動環境永續與地球和平。

圖:中華全球蔬食協會在澳洲昆士蘭布里斯本舉辦蔬食嘉年華活動。圖/中華全球蔬食協會提供

她最後強調:「當你理解『友善』的真諦,就不會覺得素食是犧牲,而是一個最有愛心的行動。它既能減碳,帶來健康,也能給地球希望。」

黃詠雪博士的努力,正讓蔬食與碳中和之間建立起新的橋樑。「桌碳」的提出,不僅是學術上的創新,更是社會實踐的號召。從個人到家庭,從企業到國際組織,每一個選擇都能成為守護地球的契機。

在這個追求淨零碳排放的時代,黃博士以她的專業、熱情與行動,為台灣乃至全球開啟了一條新的道路。她期待,透過中華全球蔬食協會及世界友善大使的角色,讓更多人加入「蔬行全球、讓愛飛揚」的行列,共同實踐「友善健康、友善動物、友善地球」的願景。

 

 

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: 響應10月1日世界素食日 黃詠雪博士首推「桌碳」理念──以餐桌實踐碳中和 友善地球從飲食開始

關鍵字

廣告贊助

最新消息

廣告贊助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