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在玩誰?美中巴的「計中計」正走向三敗俱傷

編輯中心

在全球權力板塊快速重組的當下,華府、北京與伊斯蘭堡三方的戰略算盤正在彼此交織,卻又同時彼此牽制。表面上,美國企圖重返中亞、重新掌握戰略節點;中國則透過長年與巴基斯坦的軍事合作穩固在南亞的影響力;巴基斯坦則試圖在大國競爭之間「左右逢源」。然而,這場看似深謀遠慮的「計中計」,如今卻逐漸演變為一場讓三方都難以脫身的戰略困局。

美國白宮(照片來源:亞洲電視新聞)

美國:欲重掌中亞戰略主動權,卻陷入軍事與財政雙重掣肘

在美國總統川普警告聯邦政府可能因財政困窘而於10月關門之際,華府卻同時傳出要求阿富汗交還其曾經建造並使用的「巴格拉姆空軍基地」的消息。這個動作表面上是為了重啟美軍在中亞的戰略前哨,並監控鄰近的中國西部軍事活動;但更深層的考量,則是企圖以地理優勢「掣肘」巴基斯坦,阻止後者在必要時對沙烏地阿拉伯、卡達與阿聯酋等國的安全承諾成為現實。

然而,美國這盤棋未必能如預期進行。自從美軍於2021年全面撤出阿富汗後,華府在該區域的影響力急遽下降,不僅喪失地面情報與後勤補給能力,也讓其在地緣戰略上的「可操作性」大幅削弱。即便重奪基地,也難以在短期內重建政治與軍事滲透的能力。更現實的是,財政壓力已讓美國難以同時應對歐洲、印太與中東三線戰略,美國的「再部署」很可能成為紙上談兵。

(照片來源:亞洲電視新聞)

中國:盟友不再可靠,戰略外圍面臨滲透與出賣風險

中國長年以來視巴基斯坦為「全天候戰略夥伴」,雙方在軍事科技、核能發展、戰機研製等領域的合作堪稱密不可分。然而,中方情報部門近期發現,巴基斯坦軍方與美國、土耳其之間一直保持秘密往來,甚至定期分享從中國取得的軍事技術與情報。這一發現對北京而言,不啻於一記警鐘:所謂「鐵哥們」可能早已一腳踏兩船。

更雪上加霜的是,中國原本寄望巴基斯坦能作為「一帶一路」與「中東能源線」的戰略樞紐,如今卻可能因其兩面手法而變成戰略漏洞。北京據傳已決定暫停對巴基斯坦的新一輪軍事科技輸出,並著手撤回包括JF-17「雷電」戰鬥機在內的部分生產線。這不僅意味著中巴軍事合作的信任基礎出現裂痕,也可能迫使中國在南亞與中東的戰略重新洗牌。

示意圖(翻攝社群X)

巴基斯坦:兩面策略的短線收益,與長遠風險的代價

面對美中兩強的競逐,巴基斯坦選擇了高風險的「平衡戰略」:一方面,依靠中國的軍事技術提升自身軍力與國防產業,鞏固在伊斯蘭世界的領導地位;另一方面,與美國及北約保持私下接觸,以確保國際制裁與援助的籌碼不會完全喪失。這種「兩面下注」的策略短期內確實帶來收益——沙烏地阿拉伯、卡達與阿聯酋等國紛紛考慮由巴基斯坦提供軍事保護與核保護傘,甚至計劃投入數十億美元合作研發先進武器。

但這條鋼索之路走得越久,風險也越大。一旦中國完全撤出合作,巴基斯坦的國防工業將遭受沉重打擊;而若美國發現巴方仍與中國保持深度軍事聯繫,可能導致軍事援助和外交支持的收緊。最糟糕的情況是:兩大國都不再信任巴基斯坦,使其陷入戰略孤立。

「計中計」的最終結局:彼此消耗、各自受傷

回顧美、中、巴這場多層次的博弈,幾乎每一步棋都帶著「以計制計」的意味:

  • 美國想以重新控制中亞基地來遏制中國,卻因自身國力衰退與地緣現實而舉步維艱;

  • 中國企圖以巴基斯坦為戰略支點,卻在對方的「雙面手法」下暴露了技術與情報風險;

  • 巴基斯坦想從兩邊獲利,卻可能失去雙方信任,落入孤立與依賴的泥淖。

這場「戲中戲」的最終結果,恐怕不是誰一方的大勝,而是所有參與者的「各自受傷」。美國的全球戰略難以重回巔峰,中國的區域佈局面臨重大調整,而巴基斯坦的國際地位則可能因信任危機而下滑。

在地緣政治的世界裡,計謀並非萬靈藥。當所有行動都建築在算計與懷疑之上,最終的勝利者往往不是最會下棋的人,而是能承受風險、調整路線並重建信任的國家。對美、中、巴三方而言,這場「計中計」帶來的,恐怕更多是深刻的教訓,而非戰略上的勝利。(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)

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※

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: 誰在玩誰?美中巴的「計中計」正走向三敗俱傷

關鍵字

廣告贊助

最新消息

廣告贊助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