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馬源培/台中報導
用科技藝術看見不一樣的水湳經貿園區,由藝術家陶亞倫創作的公共藝術《我在水湳的故事》,歷時兩百多天製作,透過AR(擴增實境)技術,將虛擬影像融入現實空間,民眾前往公園散步時,只要拿起手機掃描QR Code,即可展開穿越時空的互動式體驗,「看見」水湳經貿園區的「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」,還可以「聽見」曾經發生在水湳機場的故事。台中市政府文化局邀請民眾,一起用AR探索水湳機場的故事。
文化局表示,水湳經貿園區匯聚綠美圖、國際會展中心、水湳轉運中心等多項重大市政建設,為台中市近期最重要的市政亮點之一,全區公共藝術自109年啟動,已完成14件實體公共藝術設置,相關作品亦陸續榮獲多項國際設計大獎肯定,讓水湳經貿園區成為充滿驚喜的戶外藝術廊帶,《我在水湳的故事》則是最後一塊拼圖,結合AR擴增實境、公共空間與在地記憶,期待能開創公共藝術的新篇章。
藝術家陶亞倫表示,中央公園曾經是中部重要的軍用及民用機場,隨著水湳經貿園區建設陸續完成,過去曾經發生在這裡的故事,也逐漸被人們淡忘,《我在水湳的故事》就像一座藏在公園裡的時空任意門,透過AR擴增實境,將記憶轉化為公共藝術,探索這片土地現在與未來的可能性。
文化局進一步說明,為了找尋這些曾經發生的故事,藝術家親自訪談8位曾任職於水湳機場工作人員親屬,作品以磁磚說明牌的形式,設置於中央公園及周邊小公園的8個位置,民眾只要掃描磁磚上的QRcode,就可以走入時光門,除了「看見」水湳機場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還能「聽見」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的故事。

自市長盧秀燕上任以來,積極打造幸福宜居的美學城市,在山、海、屯、城各區推動公共藝術設置。其中,水湳經貿園區公共藝術以「水湳展新顏」為主題,邀請國內外優秀的藝術家進行創作,除了AR作品《我在水湳的故事》外,還有榮獲國際設計大獎的《綠野遊蹤》和《島球訊號》,以及《浮遊之花》、《逐光掠影》、《水湳客廳.環生座椅》、《座標系列—螢花》、《時光琉彩》、《光洵環》、《雀鳥園藝師》、《水湳種籽花園》、《微觀複印》、《綠蔭˙菁菁》、《蕴蘊之湳Pipe》等14件優秀作品,讓民眾透過公共藝術與環境對話交流,了解水湳的歷史變遷及發展。
歡迎市民朋友有空到中央公園及周邊的小公園走走,按圖索驥尋找這些曾經在這片土地發生的故事,《我在水湳的故事》相關設置地點可至「水湳展新顏」粉絲專頁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uinan.Public.Art)查詢。
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: 水湳經貿園區公共藝術《我在水湳的故事》 用AR探索水湳機場的故事